一五(1 / 1)

那些离开近江东小椋村到诸国深山中建立新隐里的人们,就如美国实现独立时一样,时而会背离故乡神社寺庙的起源传说而擅自创造自身的来历。例如,东北会津地区的木匠人数尤为集中,归根结底,最初该地新领主蒲生氏从故里近江带来了几位木匠。这些木匠长期居无定所,为寻求原料木材而处处漂泊,当地人称之为“跳”(tobi)。关于以上内容,可详见《新编风土记》。

另一方面,自会津到越后的山村地区流传着有关高仓宫的种种古老传说,这些传说也提到了多位从臣的姓名,他们往往与猪早太等人争功,还在各地留下子孙,如今成了世家先祖。其中也见小椋少将之名,今天位于越后东浦原郡上条谷的高仓天皇陵墓被当地人称为“小椋岭”。另外,山下的中山村十三户人家皆为清野姓,他们还是高仓天皇第四皇子尊成亲王的从臣、名叫清银太郎的勇士的后裔。

关于后南朝时代小仓宫在大和吉野的事迹,林水月先生[1]于明治四十四年(1911)撰写《吉野名胜志》[2]做过评论。在此,我只附加以下两点:首先,该山村保存的众多旧文只有二百年来的历史;其次,小仓宫之名应该与洛西嵯峨的小仓这一地名有关,但他在一段时期到东小椋村君个畑的某一土豪家里隐居,并把该家女儿当成侍女,还生了一个王子。

且不论如上事例,现在我是这样认为的。木匠一般都有学问,至少比起不识外面世界的农民来说,他们的见识更为丰富。由木匠们造出来的长柄勺、旋制木器,是任何农民都需要的。尤其是长柄勺,与山中的山神信仰、乡村的农家神(oshiragami)信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为了顺利进入由陌生村落管辖的山中,并与村民交换各类日常用品,那些他乡漂泊的木匠们还是有必要想方设法来赢得一定的尊敬与亲密的。无疑,他们与村民之间的关系没有恶化到要靠无言贸易的程度,但木匠们若无任何交流技巧,也是难以入村的。让我再发挥下想象力,说不定木匠们常从岩洞里或从土房深处拿出一些色彩鲜美的餐具,并向“愚民”讲解家藏此餐具即可招财纳福,通过赠送行为卖人情。我们应该注意到,由常州真壁的隐里出借的木碗在其表面上用金箔绘制四眼花纹,而四眼花纹正是近江某一名门大族的家徽。当然,我并不是因为尚未抓住确凿证据才主张这么个假说的。我只想指出,即使木匠与农民之间存在过某种类似于无言贸易的交流行为,但更高明的谋略者一定是前者,而鸟居先生说交流双方的文明水平差异云云,好像主次颠倒了,这难免有些滑稽。

不用说,普通百姓最近才开始使用白瓷碗,之前他们用的应该是木器,至少可以说,朱漆木碗一般人还是买不起的。我并不认为,朱漆木碗在古时候就已经简化工程进入量产阶段。凡是研究漆器发展史的人,都需要把我们的隐里传说当作一个基础。另外,那位净琉璃中的著名风流男子即多情多恨的碗久,他是否就是小椋姓,他后来的商号是否就叫“伊势屋”?这便是京阪地区的学者应该要回答的问题了。

(大正七年二月至三月《东京日日新闻》)

[1] 林水月(?—1935),名海音,号水月,从明治时代中后期先后在奈良县吉野郡上北山村西原的宝泉寺、小橡的龙川寺等地当主持。他热衷于南朝研究,自称为“南朝狂夫”。

[2] 《吉野名胜志》,即林水月著《南朝遗迹吉野名胜志》,吉川弘文馆,1911年。